什么是截癱
發(fā)布日期:2019-08-05 瀏覽數:10
截癱,是指胸腰段脊髓損傷后,受傷平面以下雙側肢體感覺、運動、反射等消失和膀胱、肛門括約肌功能喪失的一種病癥。頸椎脊髓損傷往往引起四肢癱。其中,上述功能完全喪失者,稱完全性截癱,還有部分功能存在的,稱不完全性截癱。早期為弛緩性癱瘓,約3~4周后,逐漸轉為痙攣性癱瘓。截癱病因與脊髓外傷或本身病變有關?,F代西醫(yī)學除在脊髓損傷的急性期可采用手術治療外,對本病癥尚無理想的方法。本病癥是重要的難治病之一。
現代應用針灸治療截癱的臨床文章,較早發(fā)表于1954年[1]。直到60年代,報道仍很少,且多為脊髓結核所致的截癱病例。從60年代末至70年代中,在我國針灸界曾掀起過一個治療外傷性截癱的熱潮,各地都作過一些有益的探索,取得了一些成效,并編撰了《外傷性截癱防治手冊》一書。進入80年代,針灸治療截癱的工作繼續(xù)開展,無論在取穴、手法及療效評價上,都采取了更為客觀和科學的態(tài)度。
目前,一般主張針灸之前先要解決脊髓損傷后的再生與恢復的條件,亦即解決必要的通路,早期應積極配合手術和閉合復位。在針灸方法上,仍以刺灸法為主,可配合運用芒針、電針、穴位注射等,并內服中、西藥物?,F在報道的病例,多數是綜合治療的。不少資料表明,針灸等穴位刺激,在一定條件下,對脊髓損傷有一定促進恢復和再生作用,并可在不同程度上恢復其功能障礙。故針灸對本病癥的臨床價值應予肯定。針灸的有效率約在80%,而基本痊愈率則在15~20%左右。